参照征集意见中的国家《电池行业重金属污染综合预防方案》,省环境监察局人士透露,“制定中的铅蓄电池新项目准入门槛可能会提高到产能50万千伏安时/年,规模小工艺落后的企业将直接面临淘汰。”该负责人称,这是新的准入标准,对照这一标准,目前广东铅蓄企业只有不到20家能达标。
而对现存的企业,江浙等省份已出台规定,要求产能不足25万千伏安时/年的企业全部淘汰。“广东也准备参照这个指标”,这意味着有超过7成的企业将淘汰。
政策趋紧的背后,针对的是目前国内铅蓄电池生产企业水平相差迥异的境况:去年,我国铅蓄电池产量已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产量的1/4,但企业有的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线,有的仍然是手工作坊式的落后工艺。在近2000家铅蓄电池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不到200家,小型企业比例在90%以上。
这种情况在广东也很突出,本报记者查看广东的铅蓄电池企业情况发现,有相当多企业产能低于10万千伏安时甚至不足1万千伏安时。陈文韬也表示,排查中一些大型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问题较少,出问题的集中在民营小企业上。
“作为厂家,我们只能积极配合环保的要求,如果实在难以维持,也只能放弃此业,这就是市场优胜劣汰。”丁育龙说。
面临重新洗牌的行业
重拳整治引发行业阵痛,有不少行内人士认为,本次全国范围内整治行动会加快产业重新布局,行业格局将进一步整合重组。
目前广东的铅蓄电池企业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其中前三位为广州34家、佛山28家(含顺德区13家)、江门23家。这种布局密集的行业形态,不但污染整治压力较大。而且地价高,发展空间少,容易产生环境隐患。
“我们需要评定企业生产有害因素的部门与厂区外最近的环境敏感点或居民点的距离,如企业厂区内有工人集中住宿,还要估算集中住宿区与厂区生产有害因素的部门(车间或工段)的最近距离。来确定是否符合环保要求。”省环境监察局人员说,目前,防护距离不足而停产的企业,可以采取提升生产工艺(减少有害要素部门),搬迁员工宿舍、或者整体异地搬迁三种办法来解决。这就涉及到空间和成本问题,如果不加快转移和升级步伐,继续密集布局于珠三角,恐怕很多企业难以为继。
“长远来看,我们要通过污染整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如是说。而此次全国范围内排查后的“剩者”,往往是率先转移、升级的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行业内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
5月份以来,铅蓄电池价格已经上涨10%,7月份与2月份相比,每组铅蓄电池价格上涨了80-120元左右。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秘书长王敬忠不无警醒地提出,“随着关停时间持续,电池供应将会越来越紧张,并出现‘电池荒’现象。”对于这次行业整肃行动,剩下的“行业大鳄”无疑就是坐收市场供不应求之利的最大受益者。
华宝证券最新研报指出,随着行业进入整合期,规范生产符合环保要求的铅酸蓄电池龙头企业将从中受益。一方面是产品需求量的增加,被行业整顿淘汰的小企业停产所留下的市场空间将由这些龙头企业产量来填补;另一方面是需求持续增加而产量下降带来的产品价格上涨,也直接促使龙头企业盈利能力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