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国家发改委上调汽柴油价格350元/吨,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平均零售价每升分别上调0.26元和0.30元。这是2011年国内首次调整油价。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称,此次调价已经控制提价幅度和调价时间。如果不加以控制,按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这次油价涨幅约为10%。
根据东方油气网监测,截至2月17日,布伦特、迪拜和辛塔三地原油评估价为101.6美元/桶,三地移动平均值97.809美元,三地原油变化率高达11.45%。
尽管国家发改委与社会机构的监测一致,但“4%+22天”的调价规则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下。
按照《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当国际油价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2月21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已经超过100美元/桶。
在这一背景之下,国家应扣减原油加工利润率。在此次调价中,原油加工利润到底维持在什么水平?炼厂亏损,还是盈利?发改委并没有给出透明的规则。
此外,2月份前后是传统的成品油需求淡季,市场供需并不支撑高油价。
多家机构监测发现,2月21日,西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华北等主要成品油消费地,成品油交易平淡,用户多以消耗前期成品油库存为主。
定价机制再显尴尬
“在8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区间,现行成品油定价政策尚未经历考验。尤其是国际油价高于130美元/桶以上时,具体调价手段并未清晰界定。未来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人士称。
按照《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当国际油价高于130美元/桶时,国家将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
在两大集团看来,价格调整不到位、较为透明、机制欠灵活、调价频率较低是定价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述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人士说:“价格调整未到位,炼油企业仍有阶段性亏损发生。如果‘欠账’过多,可能为将来的调整带来隐忧。同时,由于价格机制较为透明,投机行为仍有发生,给企业安排生产和库存带来困难。”
2010年三季度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柴油荒”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价格机制的欠灵活性。如果柴油价格足够灵活,供需失衡现象不容易出现。柴油批零倒挂的发生说明现有定价机制尚无法及时适应市场供需变化。
有中石化成品油战略研究专家指出,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的配套措施尚不健全,难以形成稳定的市场。
首先,我国成品油消费监测手段不完善。“油荒”的出现有规律可循,每隔几年出现一次,每次背景不同,原因各异。但有一点相同,在国内石油供应充足之时,很难考虑到风险防范和评估。
“事实上,企业和政府部门可以根据一些经济指标(如工业用电量)的变化,监控成品油消费量的变化。如,江苏省2010年9月工业用电量比8月份减少79.67亿千瓦时,柴油发电用以弥补差额。这些突发因素所造成的暂时性、局部性柴油紧张,如果不能加以控制,在消费预期的影响下便成倍扩大。”上述中石化人士说。
其次,中国缺乏石油现货和期货市场,难以形成市场化的成品油价格体系。
此外,国内成品油储备库尚未建立。成品油库是平抑成品油过剩的手段之一,建立更多的成品油储备库,可帮助企业更加灵活地进行“旱涝”调控,淡季增储,旺季增销,保障国内炼厂开工率、资源的供应和价格的稳定。
炼能过剩隐现
在国内成品油价格不断上调的同时,国内炼油能力过剩的势头正在呈现。
按照国家能源局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完成约1亿吨新增炼油能力建设,基本形成以中俄、中哈、中缅3个能源产业带,以及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3个炼油集聚区为主体的“三带三圈”炼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到2015年,全国一次原油加工能力达6亿吨,成品油年产量达3.1亿吨。
而事实上,已经纳入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企业规划之中的炼油项目已经远超6亿吨。
记者从两大集团获得的数据显示,“按照目前在建、拟建及规划项目情况,2015年底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有望增至6.97亿吨/年,当年可利用能力达到6.6亿吨/年。”
根据两大集团规划,未来新建和改扩建炼油项目多集中在华东、华南、华北地区。到2015年,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将出现20多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
6.97亿吨/年的加工能力已经完全超过国家能源局规划,同时超过实际原油需求量。目前,业内的预测是2015年国内原油需求量为5.2亿-6亿吨,成品油需求将达到3.02亿吨。
中国石油规划人士统计称,截至2010年底,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激增至5.01亿吨,占全球产能的11.5%。
2011年我国将新增原油一次加工能力2650万吨,同比增加5.29%,2011年底总能力将达5.28亿吨/年。其中,中石油将增至1.63亿吨,中石化将增至2.46亿吨。
中石油规划院人士预测:“如果2011年按2010年的炼厂平均开工率86.5%计算,我国原油加工量将达到4.37亿吨。如果提高三个百分点,按89.5%计算,则原油加工量将达到4.6亿吨。”
面对产能过剩的隐忧,上述中石油规划院人士解释称,“产能过剩不等于产量过剩。国家为控制炼能规模,一些规划的项目可能不会批准,或者延期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