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捷达,是一汽-大众曾经的销量支柱车型,单月销量破2万的车型。如今的捷达从一个车型升级为一个品牌,成为一汽-大众体系内与大众、奥迪并列的品牌序列。全新的“捷达”品牌将挂上全新车标,直接对标自主品牌阵地。
捷达品牌,刚一推出就凭借低廉的价格以及大众的背景,俘获了一大批消费者的关注。尽管捷达品牌迅速推出了包括VA3、VS5和VS7在内的三款车型,但终端表现很难和捷达车型相提并论。捷达VA3和捷达车型,只是换了个标,但在销量上却出现了天差地别的差距。捷达VA3三个月销量不及捷达车型一个月的销量,而推出半年左右的VS5、VS7同样都未达预期效果。
捷达品牌独立之前,只有一款车型,年销量能达到30万以上,堪称一汽-大众的销量担当;而独立成为一个品牌之后,捷达的销量就一落千丈:2020年是捷达独立之后的第一个完整销售年整体销量为15.5万辆,2021年整体销量为16.9万辆。
回顾当年,捷达成立独立品牌的时候,一汽-大众的领导们可是期望甚高,“捷达品牌在三年后的2021年的年销量将至少达到40万辆”,当年的豪言壮语还历历在目,如今的结果却是惨遭打脸。
目标销量40万,实际销量只有不到17万,那么问题来了,从2019年到2022年,捷达为何会沦落至此?下面我们来一一剖析。
别看捷达品牌继承了老捷达的名字,但是没能承袭老捷达的好口碑。这么说有一个重要原因, 2020年7月捷达VS5参加C-NCAP碰撞测试,结果很惨,是同一批次中唯一没有获得五星成绩的车型。而C-NCAP被戏称五星批发工厂,捷达的碰撞成绩竟然是四星。
这可以说是捷达品牌陷入如今窘境的首要因素。此外,捷达品牌旗下车型还面临着大量投诉的问题,捷达独立后为抢占入门级市场,定价低廉,与之对应的就是不断减配。低端的配置使得捷达售出车型不断出现质量问题。
从第三方投诉网站上可以看到,捷达在售的三款车型均有大量投诉,其中包括且不限于发动机排气故障、发动机故障灯亮、发动机功率不足、制动异响、轮胎开裂、发动机抖动、发动机异响、刹车时变速箱升挡、涡轮增压器生锈/转向异响抖动、和高速行驶共振等等。这极大消耗了过往捷达车型建立起的“皮实耐用”的口碑。
在2021年捷达品牌销售机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动,从归属于一汽大众销售公司的大众品牌,变为并入了整个成都分公司的捷达品牌,由此实现了产销一体化。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变革似乎效果不佳。至少在销量上并没有体现出来。
再就是营销的问题。捷达品牌2019年一口气推出了3款新车,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连续两年都没有完成销量目标,如果说VS5、SV7、VA3无法满足销量任务,至少也该上个新车啊,重新激发市场细分欲望,可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举动,看到的却是纯粹“博眼球”的流量玩法。
2021年,时任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捷达品牌销售事业部总监的王浩王浩将“温度营销”作为捷达品牌的战略重点,力图让捷达的品牌力度再上一个台阶,并凭借丰富的营销经验对捷达品牌多次进行跨界营销。
“上市周”请来开心麻花团队、新裤子乐队等备受用户青睐的流量团队。北京车展期间与餐饮界连锁门店小龙坎合作推出“捷达奋斗者”主题店。又在广州车展中邀请了明星演员黄渤为捷达站台,与众多车主合影留念……虽然王浩实施了多种营销手段,但通过上述的销量可以看出,这些方式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雷声大,雨点小的营销还能被冠以“温度营销”?不关心车主的投诉和售后服务,却玩着“博眼球”的把戏,这就是捷达品牌所谓的始终将用户需求放在首位,做有温度的品牌?
写在最后:
未来如何提升捷达产品竞争力和质量,是当下捷达首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一味消费过去几十年在国内消费者心目中积累下的情感和口碑,更不是舍本逐末,搁置客户诉求不管,却玩着“博眼球”的虚无营销。如何做到低价而不低质,才是捷达品牌目前最应该做的事情。试问王浩先生,在行业变革不断加速,以及合资品牌不断下探、自主品牌不断上攻的背景下,留给捷达的时间还有多少呢?作为捷达主要销售区域的河南无论是口碑还是销量均不如人意,其温度又在哪里呢?我们将在下期一一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