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的要求,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决定自2015年3月13日起,召回共计127071台车辆;其中包括14辆进口E级车、14227辆进口CLS级车以及112830辆国产E级车。
其召回原因是部分车辆的发动机舱密封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从发动机隔热板上脱开,脱开后的密封条可能会因接触到发动机的高温零部件而导致车辆起火,存在安全隐患。解决方法则为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将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进行检查,并免费为存在问题的车辆更换相应零部件,以消除安全隐患。
7月28日(也就是本周二),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的要求,又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决定自即日起,将2015年3月13日开始实施的部分国产2012—2014款奔驰E级汽车召回活动的车辆范围扩大,补充召回2015年1月8日至2015年4月30日期间生产的部分国产2015款奔驰E级汽车,共计14208辆。
其召回原因和解决方式与1相同。
显然,第一次召回并没有引起什么波澜,但是补充召回公告一发布,就有人认为此举是奔驰“放任缺陷产品上市,置消费者安全于不顾”,原因就是从时间上来看,3月份第一次实施召回时,北京奔驰就已经知道自己生产的E级车存在相关风险;而第二次召回的产品生产日期(1月8日—4月30日)说明,缺陷车型的生产至少又继续维持了2个月。
听起来还是蛮有道理的,但问题是,解决一个不仅仅出现在中国生产线上的缺陷真有公众揣测中分分钟解决这么简单?驾仕派第一时间致电了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得到以下回复:
“自首次提出主动召回发布以来,我们已对此后生产的车辆的相应装配流程进行了优化,为了确保改良后工艺能够得以彻底地,精准地实施, 我们后续对相应的安装流程实施了全过程严密的检测和把控。
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极个别的车辆未能按照最新的工作流程进行准确的安装。作为预防措施,我们决定扩大召回范围,对可能涉及的所有涉及车辆实施主动召回,对相关车辆进行免费检查及必要维修,以消除风险。”
从这一回应中,北京奔驰至少传递了五个要点:
一、补充召回(及第一次召回)都属于奔驰方面的主动行为;
二、首次召回后,北京奔驰已经优化了装配流程;
三、北京奔驰发现极个别车辆未能按照优化后的最新流程进行准确安装;
四、作为预防措施,北京奔驰决定扩大召回范围;
五、补充召回的核心在于为以上所说的极个别车型消除风险。
但凡能看懂这五个要点的人,应该都不会得出“北京奔驰放任缺陷车型又生产了两个月”这样的结论——尤其是到了7月份(并没有遇上3.15也并没有人因此在维权的前提下)又主动决定召回这两个月“故意”生产的车型,这种事儿估计任何一家车企都做不出来吧。
当然,我们也不想去探讨北京奔驰将要为14208辆国产E级车做免费检查及必要维修所需要花费的成本,而且按照北京奔驰的说法,并非这1.4万辆车都存在风险,此举只是为了“筛”出那些极个别车型并为之解决潜在风险。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汽车企业都会以公告召回的方式,进行这样的“筛选”——因为据我所知,很多品牌会选择通过经销商通知相关车主、或在车辆回厂保养维修时,对相关问题予以解决。四川话中这种“悄悄咪咪”的解决方式固然会避免很多舆论压力,但在解决问题的彻底性上显然远远无法与公告召回相比。
那么,为什么在中国汽车市场,本来目的就是帮助车主解决问题的召回,却反而招致冷嘲热讽呢?仔细想想,如果说奔驰半年内两次召回行为,所谓“专家”就能称其恃宠而骄的话,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卖得更好的某些品牌不去对市场投诉严重的车型进行召回,这实在是大大的良心行为啊!
“召回=质量缺陷”这个等式固然没错,但是为什么在中国汽车市场,就对质量缺陷那么无法容忍?汽车制造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汽车产生质量缺陷是一件大概率事件,因此在国外市场,召回被认为是企业对其产品负责任的一种行为;可笑的是,每年都有国内媒体对一些全球范围内车型的召回发出“为何全球范围内的XX车型召回不涉及中国市场”的质疑——一方面,对没有召回自己而觉得不公平、不负责;一方面,国内汽车企业一召回,就要被口诛笔伐其“质量差”。这种“双重标准”也真是令人醉了好嘛。
照我说,中国汽车消费者为什么被讽刺为“地球上最懂车的人”?什么“听听关车门声音就知道其安全系数几颗星”、“撞车时谁被撞得更烂谁的安全系数就更低”等等神奇的理论,除了普通消费者还处于懵懂期,一些媒体的推波助澜也功不可没——“两车相撞,XX车被解体”之类的社会新闻屡见不鲜,就连一些不文明车主上了社会新闻,其所驾驶的品牌(尤其是豪车)都要无辜躺枪,“XX男”、“XX女”的称谓直接代替了不文明驾驶群体。消费心理不够成熟的汽车市场其实更需要成熟的舆论引导者,而不是不顾专业事实,为了吸引眼球而给车主群体大扣帽子、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夸夸其谈。
无疑,任何人都不想买到一辆有质量缺陷的车,但是我们更不想遇到对质量缺陷置之不理的汽车生产厂家。质量缺陷是汽车制造工业本身无法避免的,但一些人惯于将召回行为理解为“召回”=“质量缺陷”=“不负责任”,那么“召回”在中国汽车市场被妖魔化也就不难理解了。反过来说,也正是这种心理使某些企业不去对某些明摆着的质量缺陷进行召回显得顺理成章——“召回”这事儿在咱这儿就是明摆了里外不是人,装聋作哑对于企业来说起码能省大钱,但是最终损伤的却是消费者的利益。
照这样说来,北京奔驰还是挺萌蠢的。卖得好就应该闷声发大财,何必非要自讨苦吃去做出“补充召回”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儿。这种实诚在当下还要被人诟病,证明我国汽车销量虽然是全球第一,但在消费心理上仍处在初级段位——我真诚地期待,这样“主动召回”甚至“补充召回”的车企能越来越多,而不是在市场倒逼之下去“无奈召回”甚至“绝不召回”。无论是我们的消费者和汽车生产厂家,都应该去正确认识和实施召回行为,而不是将之妖魔化、更不能在召回问题上遮遮掩掩、投机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