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下午,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分组审议《关于进一步缓解交通拥堵工作情况的报告》时,市交通委主任刘小明列席会议时表示,本市正研究早晚高峰进出城主要放射线设置潮汐车道的可行性。他还透露,截至6月底第一批中签指标购车数量达到近八成,预计截止期后,约有1000个指标弃购。
首批购车指标已经使用八成
据了解,交管部门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签者购车率仅为21%。按照《〈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的规定,摇号中签的“小客车配置指标”有效期为6个月,个人或单位应当自取得指标之日起6个月内,到国税、工商、车辆管理部门办理完成车辆购置税缴纳、二手车销售发票开具、车辆注册登记等所有手续,逾期未办理完成的,视为自动放弃指标。第一期1月26日摇号中签的指标有效期到7月26日,过期作废。
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刘小明介绍,第一期摇号中签的小客车个人指标共17600个,截止到6月底,已经购买小客车使用指标的数量达到14000多个,“还有3000个指标,现在估计到7月26日会剩余约1000个”。
刘小明表示,要落实政策法规保障,修订完善小客车数量控制实施细则。但对实施细则的内容没有做相关解释。
研究早晚控制车道行驶方向
北京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赵义认为,目前,北京市中心城人口和功能过度集中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业与居住脱节状况比较普遍。这是造成中心城交通压力异常巨大、早晚高峰中心城内、中心城与新城之间潮汐式拥堵的根本原因。
所谓交通“潮汐现象”,即每天早晨进入中心城区方向交通流量大,出城方向则流量小;晚上出城方向交通流量大,进城方向则流量小,这样的一种交通现象。刘小明表示,作为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之一,本市将完善轨道交通车站引导标识系统,研究早晚高峰进出城主要放射线设置潮汐车道的可行性。
据了解,“潮汐车道”是指根据早晚交通流量不同情况,对有条件的道路,试点开辟潮汐车道,通过车道灯的指示方向变化,控制主干道车道行驶方向,来调整车道数,提高车道使用效率。比如,早晨从城外往城里走的车多,就可以通过增加某一道路进城方向车道、减少出城方向车道的方式,缓解交通压力,疏导交通。晚高峰时分则可以采取与之相反的车道调配疏导车辆出城。
中心城将出应急保障预案
赵义表示,要切实缓解中心城拥堵,政府应该尽快制订中心城功能疏解的实施方案,应该下决心将中心城及其周边各类大型批发市场,以及其他不符合中心城功能定位的产业坚决迁出。
刘小明表示,本市将制订出台中心城交通严重拥堵应急保障预案,建立交通拥堵分级响应机制,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安全防范和极端天气条件下道路交通保障两个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提高应对轨道交通大客流冲击和确保道路交通运行状况的能力。
通过实时发布动态交通信息,诱导出行者合理选择出行路线,均衡路网流量,缓解重点区域、重点路段常发性、规律性交通拥堵。本市将建设1700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和公共优先控制系统,增加交通综合监测、视频监控、违法检测、诱导显示屏等设备。
3E交通系统城市交通咨询专家、北京长城友谊奖获得者徐康明表示,轨道交通作为大容量的公共交通工具,保障安全是重中之重,要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相关项目。他认为,北京针对极端天气的应急措施,现在属于被动的应对,而非主动的防范。从近期的几场暴雨也可以看出,北京在预警之后并未对学校和大型单位采取提前放假等措施,而是在堵得水泄不通的时候才采取补救措施,从中暴露出应对极端天气准备不足的问题。总之,除了不可预料的事件以外,对于可预料事件来说,事前预防重于事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