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28日下午四点,98个中央部门中,已有88个陆续公布了三公帐本,占比九成。
据新京报报道,按国务院的部署,各部门需在今年6月底之前公开“三公经费”。然而从公布的情况来看,不但有部门尚未公开,即使是公开的也仅仅是一个宏观的、笼统的数据。
公车消费占比超六成
据网易财经报道,。在已公开的“三公”费用中,公车费用占了大头。
如,88家中央单位2010年的“三公”总决算额为644995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则达到396551.7万元,约占2010年“三公”总决算额的61.5%;而2011年的“三公”总预算额为632398.7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也达到了384391.2万元,约占88家中央单位2011年“三公”总预算额的60.7%。
信息简略不足以让公众监督
据新京报报道,公开“三公经费”,自然不是为了让民众看个热闹,而是要让民众看清“门道”,进而监督政府部门的花钱行为。然而,从现有数据看,仅仅是一个宏观的、笼统的数据,如何更加细化?
专家表示,从这些部门的解释来看,当前公布的“三公经费”,很可能是混杂了大量科研项目和业务开支的经费在内,如果是这样的一个“大杂烩”,民众该如何去判断具体的数字到底是合理还是不合理?
此外,更多的部门则是选择了只公布数字,不给予说明。这样一个笼统的数据,让公众如何监督?
公开不能止于数字
光明日报文章称,在“三公”等公共财政支出的信息披露上,不能止于公开几个笼统的数字,还应该尽可能详尽地公开各种支出细目。不要以为这样的详细披露没有必要,只要符合广大民众的意愿,防止宝贵的财政资金被“公费内裤”乃至更加过分的类似支出占用,就必须走向这样的“阳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