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我们请来了原科技部老领导陈祖涛,陈老。
陈祖涛:我是从汽车行业转到科技部,但是我是老汽车人、是第一代汽车人,虽然转到科技部但是我还是很关心汽车行业。
主持人:咱们现在自主品牌发展的都很快,都是比较大跨步的进展,包括吉利把沃尔沃吞下来,您觉得这样发展步子是不是迈的太大了?
陈祖涛:我倒不认为,因为汽车工业从1963年从零开始,要赶上这些国家,汽车行业同志、广大职工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往前赶。我讲几个数字:
我们从1953年开始到1993年,40年时间全国汽车工业产能达到100万辆,但是从93年开始就快速发展,去年达到了1300多万辆。今年我估计起码达到1400万辆或者1500万辆。这个数字我一直关注着。
但是我们现在世界最大的汽车产业国家一千多万辆,超过美国、超过日本我认为不应该特别高兴。为什么呢?我认为咱们汽车工业要从大国往强国转变,这个距离还是不简单,比单纯数量上的增长更难。数量上当然很有成绩,但是数量不能是目的,我认为汽车工业要达到强国,唯一指标主要是将来能够让美国人买我们自主品牌的汽车,我们跟美国车子平起平坐,像现在美国人买日本的汽车一样平起平坐。
所以第一就是美国普通老百姓能买我们的车子。第二我们的车子能够进入日本,他们能买我们的车子,这也很了不起。第三德国人买我们的车子。要达到这个目标我认为是达到汽车强国了,跟三大汽车国家能够平起平坐,但是达到这个水平我认为需要艰苦奋斗几十年。
所以我现在还认为我们汽车工业得益于邓小平主席的改革开放政策、市场经济。原来都是封闭式的,自己关着门认为自己很好。
主持人:其实说直一点,包括一汽奔腾B50,很多底盘技术来自它的合资厂,这样的发展您怎么看?
陈祖涛:一汽的汽车主要是卡车,而且没有自主开发,没有科研。很长时间一汽翻不了身,到了1986年,从56年投产到86年差不多30年,国家当时批评我们说,30年一贯制还是解放。所以一汽奋发图强用了三年的时间开发了新的解放。这是一汽自主研发的,但是主要科研能力还是太小。
主持人:当时所处的时代国家也不允许做乘用车和小轿车。
陈祖涛:牵扯的政策就不多说了,依我来看,一汽是现在汽车工业,包括二汽、上海、广东在内,技术能力、开发能力是最棒的。上汽主要都是引进的,大众也好、通用也好很长时间没有自己开发。比如说大众这个项目当时小轿车生产,国家不鼓励,最后姚斌上海的汪大函这些人一起想办法给邓小平写信,邓小平批了说小轿车可以引进。但是国家有关部门说下不为例只能上海批准因为邓小平主席批了,上海汽车十年没有任何竞争的。
所以我们生产汽车开始是卡车、载重车,小轿车国家一直不让我们生产小轿车,说小轿车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产物。
主持人:这跟当时的观念有关。
陈祖涛:当时我们都拍桌子的。
主持人:现在放开了,发展也快了。
陈祖涛:所以以后好多了。
主持人:前景还是很看好的。现在中国汽车的发展您觉得是不是健康的?
陈祖涛:这个问题不大。我担心的是汽车这部机器很复杂,差不多有一万个零件。现在在几个大公司、一汽也好、二汽也好、本田也好、上汽也好,包括长安、北汽都很好。现在问题是一百多家汽车厂,关键问题在这里,太分散。因为市场买几个零部件买几个东西装一个汽车就可以卖出去,现在这个问题很严重。
汽车工业加速是从94年开始的,当时主要是借助改革开放搞引进。把外国的技术引进中国来,包括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的技术引进。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缺点,就是我们的自主创新、自主开发、自主品牌觉悟的晚了,抓的晚了。88年、89年、90年在位的时候转型由引进强调自主开发、自主研发,作为我来讲,我认为当时号召的太晚了,以后也晚了。
主持人:我们之前跟董总沟通过,他说一汽一直在学习,只不过是默默的学习,直到九几年的时候才发力。
陈祖涛:我说的直率一点,政治因素。第一阶段汽车工业发展如果从一汽开始,1953年到1993年实际上是封闭式的发展,计划经济为主的,所以我们的发展太慢。这个阶段从政治上来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前主要是强调自力更生,封闭式的发展。关键是以后邓小平主席提出改革开放提出技术引进,有这样一个国家政策,从政治上改革开放,从政治上市场经济这是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