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在日前举办的“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公开表示:“汽车企业的快速扩张式发展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风险”,“‘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坚决控制汽车产能过剩”。此话一出便引起各方热议,有的人表示对中国汽车产业担忧,有的人认为中国前几次预测的产能过剩就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次也不会出现……而汽车产业的专家们则一致表示:中国的汽车产能仍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过剩只集中于中低端车企。他们的观点让车企中人吃了颗定心丸,可事实是产能过剩的风险依然存在,国家和业界都要寻找有效途径把这个可能出现的危机扼杀在萌芽中。
如何理解产能过剩
一般认为,产能即生产能力的简称,即为成本最低产量与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量之差。产能是现有生产能力、在建生产能力和拟建生产能力的总和。产能是否过剩,不能只看生产能力和可能的总供给量,更重要的是看有多少需求。但需求是个变量,不容易准确测定。因此,认定产能过剩,需要在纵向对比产量增长过快、过猛的同时,还应同时指出在什么范围内、在多长的时间区间、相对于多大的有效需求而言。
汽车业出现产能过剩的原因
陈斌在201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说,2009年,我国实现了1364万辆的新车销售,许多企业纷纷制定规模庞大的产能扩充计划,新一轮扩产潮已经开始。据调查,我国主要30家汽车企业(集团)2009年年底形成整车产能1359万辆(以上只是参与调查的30家企业,未来全行业的规划产能将远超过这个数字。),2015年年底规划产能3124万辆。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产整车。根据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所了解的规划情况来看,“十二五”末期规划产能已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据悉这个过剩的量或将达到600万辆汽车产能。市场的自发调节本来就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商人们的目的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自2009年以来屡现“井喷”的中国车市令许多企业欢欣鼓舞,进而很多车企谋求产业扩张以获取更大的利润。市场的自发调节本来就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使产能过剩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在中国,产能过剩既是工业化超速推进的附属产物,也是经济发展中单纯追求GDP高增长的必然结果。迫于财政压力、辖区间竞争和政绩显示的压力,各个地方政府追求GDP被政治化了,我们称之为“GDP锦标赛”,而GDP与投资率紧密相关,为了达到高GDP,地方政府不仅降低了投资准入,而且在土地供给、资金担保、环境保护等方面给予了很多方便。这也是中央政府屡加限制的产能过剩问题,在地方政府层面不仅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反而愈演愈烈的一个根本原因。近年,国内房价猛涨,政府为防止出现房地产业陷入恶性怪圈,接连出台政策遏制地产业的增长势头。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追求GDP不得不把目标瞄准风头正劲的汽车业,由于汽车工业具有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特点,大规模发展汽车工业成为地方政府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利益驱动下,规划产能被盲目抬高。地方的局部扩张直接导致整个汽车行业产能的膨胀。
汽车业产能过剩的标准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对产能过剩定性、定量的科学评价标准。欧美等国家一般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设备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间,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够,有超设备能力发挥现象。若设备开工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
有学者提出,行业产能过剩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价格相对下滑;二是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亏损企业增加;三是行业供给超过了行业需求。
产能过剩导致的后果
各个车企在扩张汽车产能的同时,势必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消耗这些产能,增加汽车销量。业内人士分析,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超两亿,而此时的环境污染、城市停车位紧张、多余产能消化等等一系列问题都会浮出水面,将会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
陈斌指出,出现产能过剩是市场信号失灵,导致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但严重的产能过剩会导致市场恶性竞争、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工厂开工不足等问题。
业界应对产能过剩
董扬认为,“我国汽车企业管理水平已有重大提高,企业能合理安排产能建设。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产能需要一定的冗余。对于一个平稳发展的市场,产能应有10%的富余;对于年产销增速为20%的市场,产能应有30%的富余。应正确合理地解读政府官员的讲话。政府官员的讲话只是提醒将来汽车产能会不会过剩的问题。而对于企业而言,也不会轻易的做出产能过剩的决策。但有一点值得注意,政府官员对于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建设汽车项目和借新能源汽车大上汽车项目的提醒是合适的,全行业都应该警惕这个问题。”
陈政:如果出现产能过剩问题的话,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地方政府为了推动GDP增长造成的。如果要警惕产能过剩这个问题的话,我觉得最好交给市场和企业自身去解决。目前来讨论这个问题,个人觉得有点夸张了。如果出现产能过剩,首先对于企业来说面对的盈利压力会比较大,其次消费力的不足,会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
针对“产能过剩”的说法,大多数车企表示“不认可”,也有部分车企表示“至少不会马上显现”。“建设新工厂和生产线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内,市场仍然有增长空间。”部分车企表示,“更何况,如今的车企早已经和市场接轨,也和国外车企肩并肩在车市竞争多少年了,肯定不会盲目扩产的。”
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业内对其赋予了太多寄望。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生产一哄而上、遍地开花的现象,新能源汽车未来可能成为产能过剩最为严重的领域之一,因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大多尚处于研制试验阶段,产业化项目的进度尚处于萌芽阶段,但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在争先恐后地上马新能源车项目,一些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地区和企业盲目创造条件也在争先恐后地上,工信部和发改委担心,各地上马的新能源汽车远超过原先规划的50万辆。但是专家贾新光指出“新能源汽车其实才刚刚起步不久,并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产能。所谓有效产能,是指能够生产并能顺利卖出的情况。因此,在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的情况下,并不能谈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这个概念,最多只能说投资过热。但即使每家汽车厂商都进行了实质性投产,也不必真正担忧。”因此,业界一部分人把产能过剩直指新能源汽车的做法没有很明确的依据,我们应该对这个领域保持宽容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