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举行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发改委产业司司长陈斌在发言中提到,发改委针对汽车产能的调研结果显示,主要30家汽车企业集团2009年年底整车产能1395万辆,2015年年底规划产能3124万辆。发改委据此发出了产能过剩的预警,表示未来将严厉调控汽车产能。此语一出就引来了汽车企业和部分业内人士的争议,他们认为,中国汽车产能不会过剩。更有意见认为,调整结构、开拓市场比单纯的遏制产能过剩更有效。
被诟病最多的是,此前发改委对产能过剩的多次预测都不准确。2000年汽车销量达到200万辆时,发改委预测2005年达到380万辆,结果2002年就达到了目标。2005年中国汽车销量达到500万辆时,发改委预测2010年销量最多达到800万辆,结果2007年就实现了目标。2008年底,当汽车企业都在为金融危机紧缩产能降低销售目标时,2009年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再次让全球大跌眼镜,汽车销量顺利突破1300万辆,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回忆,几年前研究十一五规划时,汽车业产能过剩被重点关注,2006年汽车工业被国务院列入了产能过剩的产业名单,但2007年汽车销量依然达到800万辆。2008年产能过剩的话题被重新提起,但2009年一系列振兴规划出台后,汽车销量超过了1300万辆。对此,一位汽车企业老总的话很是耐人寻味,该企业制定了未来5年翻两番的产销目标。在谈到对产能过剩的担忧时,他表示,专家的话不能听,专家让你降低产能,你一定要扩大产能。专家让你不干什么,你一定要干什么。“这是我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
多数业内人士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由于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国汽车市场存在巨大的刚性需求,2009年全球汽车市场一片萧条、中国市场一枝独秀正是这种刚性需求的体现。从千人保有量看,目前世界范围内汽车千人保有量为120~150辆,包括美日在内的发达国家约600~800辆,但中国的平均千人保有量仅为60辆,仅有北京等少数一线城市超过了200辆。这种特点决定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刚性需求至少存在10年时间。亚运村车市原总经理苏晖表示:“目前许多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的汽车消费刚刚启动,满足其需求还为时尚远,产能怎么又过剩了呢?”
目前的情况是,从2009年以来,不少汽车企业的产能严重不足。2010年,上汽通用五菱、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分别制定了115万辆、82万辆和85万辆的销量目标,但这3家企业公布的现有产能分别是88万辆、57万辆和76万辆,要想完成今年的销量目标,生产线只能超负荷运转。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对部分畅销车型,消费者需要排队等车甚至加价提车,不少汽车品牌因此获取了高额利润,更谈不上让利给消费者了。
时下,虽然国内最便宜的小车已经卖到3万元,但从整体看,国内不少汽车的售价依然高于海外水平。例如美国凯美瑞最低售价约两万美元,但在国内的售价却接近17万元人民币左右,在国内售价超过50万元的豪华车更是远远高于国外的价格。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市场竞争不充分,而产能充足势必加剧市场竞争,迫使厂商降低价格水分,最终使消费者受益。
对于产能过剩的担忧,中汽协秘书长董扬认为,汽车企业应该储备部分产能。“我认为企业的产能应该有10%~15%的富余量,也就是说开工率在85%~90%为宜。考虑到中国汽车市场近几年的高增长,保持30%~40%的产能储备也属正常。”他表示,根据他在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多年的工作经验,生产线不应该满负荷,应该留有余量。
苏晖则表示:“产销在一定时期会有不平衡和矛盾,经常性的情况是产大于销,而出现这种状况并非是产能过剩或产量过剩,而是政策问题、市场问题。”多数观点认为,这些年相关部门提及的产能过剩,实际上是落后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有的车型销量下滑,有的车型加价提车就是明显的例子。因此,关注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比遏制产能过剩更迫切。
张小虞认为,汽车工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只有靠市场的开拓来解决。以出口为例,目前,中国汽车多数集中在内销,出口比例甚少。例如2008年生产总量中出口比例仅为5%,2009年出口比例为2.68%。如果调整结构扩大出口,自然会帮助消化剩余产能。
有报道称:十二五规划预测2015年中国汽车产量将达到2500万辆。照此计算,如果出口市场顺利打开的话,2015年中国内部市场消费2000万辆,出口500万辆,也是比较合理的产能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