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会上,整车产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这些话题更多是属于地方政府官员和车企高管的,平民百姓更关心的是汽车的使用环境,家用车置身的城市交通是政府、代表委员和百姓关注焦点和话题交点。平日里,我们可以津津乐道乐聊车型信息,谈及城市交通往往却是感慨万千,未来五年,希望我们叹息声不要加剧。
“十二五”期间,中国加速进入汽车社会,城市交通压力仍然十分巨大。据国家发改委官员预测,2015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超过50%,每年大致提高一个百分点,至少有1000万农民放下锄头进入城市,因为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京津及东南沿海大城市是他们的首选。同时,从农村到城镇,再从城镇到县城,再从小城市到大城市的居民迁徙从未结束,选择郊外别墅、农村山庄生活的只是极少数富人的个案,还不远未形成成欧美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的大潮。城市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占地要求,以及比交通需求更为刚性的住房需求,都在与发展交通的道路需求抢夺有限的土地资源。治堵,必定绕不开人,包括拥车权在内的交通权利与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密切相关,治堵必然会涉及到如何平等如待不同富裕程度的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本外地居民拥车权的敏感问题,显得十分棘手。这些都是在短短五年规划期中国城市交通难以改善的主要原因。
“首都”尴尬地变脸为“首堵”后,按照“建、管、限”的思路,出台缓解交通拥堵的28项综合措施,完善城六区交通管理体制,实行摇号上牌,着力加强交通管理,实施错时上下班等一揽子措施,只能说是维持城区路网的基本通行能力。
广州紧跟其后,在今年1月23日发布了《广州中心城区缓解交通拥堵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了8方面30条措施,包括了强化规划管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交优先、机动车有序增长和合理使用、加强交通管理、宣传教育引导等方面。
北京、广州虽然大,可以借鉴,但是他们的治堵新政也依然不完善,其他一线城市甚至个别二、三线城市的治堵新路也有京广的主政者所没想到的。城市间不比较,或者只和自己的过去比,容易沾沾自喜,就会步伐太小甚至止步不前。相互比较,才能发现自己的短板在哪,知耻而后勇。在城市拥堵问题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的大势下,二、三线城市更应以一线城市为鉴,超前谋划防范问题发生,以免拥堵形成后,积重难返,无力回天。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山东及四川、陕西等西部省份都在政府工作报告或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及早重视解决或综合治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虽然,各地也都提出一些很振奋人心的“十二五”发展目标。北京提出交通拥堵得到有效治理。长春说要在城市汽车保有量达到百万辆以后交通能够保持通畅。
但是,对于在五年内彻底解决城市拥堵,我想我们仅能表示谨慎乐观。想必谁人也不敢轻言根治,那是狂言。既不能根治,维持疗法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