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十天的上海车展,最终在空前盛况下落幕。接待观众71.5万人次,豪华车展区排队1小时以上,世博蛇形栏杆和小板凳再度发挥妙用。其人流量之高,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次车界“小世博会”,观后大呼过瘾的观众不在少数,数度前往观摩的也大有人在。
仅仅用了十来年时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上海车展确有足够的理由让全球刮目相看。但上海车展不能仅仅是热闹,相信今后也会不仅仅是热闹。
中国特有的汽车文化
回想当年首届上海车展,当时是73家厂商挤在1万多平方米的展区;而到了本届上海车展,2000多家中外厂商和23万平方米的展出规模,全球首发车75辆,概念车更是不胜枚举。
毫无疑问,上海车展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车展之一,但这次展会也反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
首先是,上海车展的媒体日远比欧美车展的媒体日热闹,专业观众日参展人数也很多。从国外车厂参加的情况来看,大大小小的欧洲、美国和日本企业非常之多,足见他们对中国车展的热衷度非常之高。出现这一变化,最关键原因还是在市场。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与美国比肩的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此前由于美国是个非常适合汽车文化、公共文化发展的地方,各大车企打通了美国市场,就等于打通了世界市场。而今中国汽车市场已大有赶超美国之势,因此上海车展让各大跨国汽车厂商不容忽视。
众多的靓丽车模也是上海车展的另一大特色,这与在欧美车展中车模只是点缀所形成的反差很大。车模盛行的背后,是中国网络媒体炒作远胜国外。当然,车模多也并非坏事,至少让上海车展多了几份娱乐的元素。
除了观众多、车模多之外,标榜天价车则是上海车展的又一特色。欧美车展上也有很多非常昂贵的车,但情况很少会有中国车展这么夸张。这背后折射出的原因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这些年中国经济处在飞速发展阶段,在财富增长的同时,文化上却没有相应的提升,当整个文化发展速度跟不上金钱爆发速度的时候,这种以金钱为标杆的攀比是一定会出现的。这种现象在迪拜和俄罗斯的汽车市场、汽车展览会上也频频出现。
自主品牌仍任重道远
不仅仅是上海车展官方宣称已经成为全球最大车展之一,上海车展也成为全中国汽车业自我膨胀的爆发点。
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北汽、广汽等国有汽车集团也纷纷借上海车展高调发布或是再次强调了自己的“十二五”甚至更为长远的战略。
以2015年为界点,各国有集团看似均为雄心勃勃。
上汽集团喊出产销目标为600万辆,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20%,自主品牌及本土研发车型比例要达到50%;一汽集团产销目标为500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20%,其中自主品牌突破256万辆,投入98亿元开发13款新能源乘用车和3款新能源商用车;东风集团的产销目标同样锁定在500万辆;长安集团“十二五”规划产销目标也锁定在500万辆,市场占有率要达到16.5%,自主品牌轿车销量占集团销售比例提升到22%,投入100亿元用于新能源技术发展;北汽的目标是争取突破400万辆,自主品牌乘用车实现产销量70万辆,新能源汽车要达到15万辆;广汽产销目标定在了300万辆,自主品牌目标为30万辆,新能源汽车目标为20万辆。
粗略一算,六大国有汽车集团2015年的产销目标总和超过了2800万辆,自主品牌乘用车目标总和超过500万辆,新能源汽车投入总计超过500亿元。
然而,这里面有我们不能忽略的几个事实。合资品牌销量依然是这些国有大汽车集团的依靠,就连在自主品牌领域的目标也隐晦地涵盖了所谓的“本土研发产品”。从产销口号中,我们能看到宏大的蓝图规划,但却鲜见品牌底蕴。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北汽、广汽等集团的自主品牌,在诸如技术、服务、创新、人性化等与品牌基因相关的理念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对于技术尤其是自主研发方面,各大国有集团多数还不够自信,鲜有人知道这当中有多少货真价实的筹码。
曾有外媒评价说:“法兰克福车展以庞大规模和核心技术为特点,日内瓦车展以豪华车及个性展车为特点,巴黎车展以概念车云集为特点,东京车展以智能科技为特点,北美车展以新车多和新能源技术为特点,而中国车展以热闹为特点。”
中国正在经历着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但是大了,能不能强,能不能有相应的汽车文化做支撑,才是攸关中国汽车未来的关键。
在中国举行的车展不能仅仅是热闹,相信今后也会不仅仅是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