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某位专家的话来说:现在一些海外并购就像买房首供,买完之后,企业的整合、管理、文化等等诸多问题就像买房的月供。不要只看到眼前的首付较低,而低估了月供。
中国车企海外并购案例很多,失败的案例亦不少,而诸如“腾中买马”和“萨博寻亲”这样的闹剧一再上演,都表明我国自主车企在海外并购上过于盲目,很不成熟。
据世爵CEO穆勒称,萨博中国寻金,其实有十多家企业都表示出与萨博强烈的合作意愿,这在其他市场是不可想象的。此后无论是华泰与萨博在十天内“闪婚闪离”,还是庞大在萨博已停产一个月、濒临破产局面下仍坚持预付3000万欧元款项,都是不成熟的表现。根据盖世汽车网的调查结果,76%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内企业对萨博的争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支持政府的介入和管制。
盖世汽车网总裁陈文凯认为,现阶段中国车企国际化程度远低于通信等行业,也不具备大规模国际化的能力。
所谓国际化,就是这个企业对本土市场依赖度要低,对本土资源依赖度要低;而现阶段,中国车企绝大部分销量在国内,生产、税收、政府支持等都在国内。一旦大规模国际化,必将造成“头重脚轻”,动摇企业生存根基,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美国C asesa公司总裁、前美林证券汽车研究部全球总监JohnC asesa在2011全球汽车论坛上承认,文化差异、技术壁垒、人力问题,政治敏感等等,都让跨国汽车并购很困难;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实现跨国并购十分困难。
自主车企国际化3个样本
随着我国汽车业的发展,自主品牌正不断加速走向国际化,但它们实现方式并不相同;既有如上汽、吉利和北汽这样基于成熟汽车品牌收购而展开的,也有如奇瑞、长城等以C K D组装方式一步一步推进的企业。
无论哪种方式,都是自主品牌实现国际化的尝试,这种尝试如何成功,此前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对它的评判也是需要长时间观察才能得出。
上汽名爵回归英国,上海汽车一雪前耻
今年6月,阔别6年之后,由上海汽车打造的自主品牌M G 6在英国上市,创造了“英国设计、中国生产、英国组装”的崭新国际化模式,并赢得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称赞。
6年前,当时南汽竞购了M G品牌及其工厂;2007年12月上汽重组南汽,M G品牌成为上汽麾下的一个国际品牌。源自英国的M G品牌已有87年历史,在欧洲有不错的知名度。随着M G6在英国上市,“上海版”名爵正式“回乡”。
上汽相关人士表示,M G 6汽车项目创造了“英国设计、中国生产、英国组装”的崭新模式,有效利用中国的资金、劳动力和市场,以及英国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优势互补。
据上海汽车方面介绍,上海汽车将欧洲研发中心和新车M G 6作为“走出去”的阶段性成果,成为“自主创新,方法先行”精神方针的实践者。
MG 6在英国上市后赢得了不错的反响。随着M G 6上市,此前因为收购双龙运营失败的上海汽车,终于长吁一口气。
失败而不气馁,上汽的国际化之路走得很坚定。基于名爵在国外的初步成功,在上海汽车股东大会上,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对投资者表示,“上汽要成为世界知名汽车公司,这是上海市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上汽的国际化定位。”
吉利海外并购显专业,收购沃尔沃非一夕之功
多年来,吉利在海外并购上做了多次尝试。2006年,吉利控股英国锰铜汽车公司,当时人们对吉利携手这样一家受众面窄的出租车公司颇为不解,但是吉利不仅从中学到了技术和管理,也初步掌握了海外并购的知识。
2009年,吉利全资收购澳大利亚D SI自动变速器公司,是另一次成功的收购。自动变速箱向来是我国汽车业的短板,通过收购掌握核心技术、缩短开发流程、提升品牌和品质,这些对于吉利汽车谋求的转型之路都有重大意义。
有了这两次成功并购作基础,经过多年酝酿,吉利于2010年8月2日完成了并购沃尔沃轿车的交割手续,收购金额高达13亿美元,成为我国民营企业最大规模的海外并购事件,大大推进了吉利集团的国际化步伐。并购期间,吉利集团及其聘请的顾问团队之专业,是它最终击败其他竞争对手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赢得了沃尔沃老东家福特汽车的称赞。
2011年9月,尽管李书福与沃尔沃管理层有过意见不合,但瑞典人明确表示对这一年吉利的运作是满意的,而沃尔沃在被并购后销量亦不断上升,体现出超越以往的活力。吉利对沃尔沃的并购,将注定成为我国车企国际化的标志性事件。
奇瑞CKD海外建厂,16工厂成为出口“马前卒”
上汽和吉利的国际化,主要还是建立在海外并购基础上;更多类似于奇瑞这样的企业,则正以稳扎稳打战略来逐步向国际市场推进,其主要方式是海外建工厂。
目前,奇瑞旗下车型已远销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中东地区。奇瑞汽车海外工厂的数量将达到16个,其中在俄罗斯、乌克兰、伊朗、埃及、印尼和乌拉圭等多个国家的12个工厂已经投产,建成的海外营销服务网络已经超过了900家。
数据显示,今年1-9月,奇瑞汽车累计出口122441辆,同比增幅高达80.4%,提前3个月实现年度出口目标,而2011全年出口量将创下历史新高。奇瑞汽车在海外市场迅速崛起的同时,产品结构和品牌形象得到了大幅改善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