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股将见底
当然,海马的拥趸者绝不止以上两位。
宏源证券对其给予“增持”评级的说辞将重点放在了海马汽车上半年盈利结构改善方面。2011年上半年,海马汽车的毛利率持续上升,期间费用率相对2010年底略有上升,总体保持稳定,经常业务取代政府补贴成为公司净利润的主要来源,公司走向可持续盈利状态,收益状况大有改善。
这一点同天相顾问所说的营业外收入减少似乎有些矛盾。
据宏源证券进一步的解释,主力车型福美来表现较好,但增长更多依靠新车型的投入。公司主力车型福美来上半年销售了4.12万辆,同比2010年增长了45.69%,但仅仅略高于2009年同期水平,由于海马的传统车型福美来、海马3和普利马并没有超越市场的表现,新车对于海马汽车销量的增长具有相当的带动作用。
他们还算了一笔账:海马汽车2010年经常业务的净利润只占到净利润的34.51%,净利润严重依靠汽车下乡补贴,2011年上半年局面开始扭转,经常业务的净利润占到了净利润的79.49%,盈利状况已经初步进入正轨。
在此利好之下,海马汽车的股价一度下行至4.08元才出现企稳回升的迹象。此过程中,其流通股东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截至2011年第二季度末,十大流通股东中,私募基金类流通股东仅剩下兴业国际信托有限公司-贝塔3号结构化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项目,占比0.1%,排名第十位,且是二季度新加入的猛将。而在2011年第一季度末,这个位置上坐的是联华国际信托有限公司-贝塔3号结构化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项目。
即便是有他们的支持,海马的股价在今年大部分时候还是不争气。因为其背后已经有大量股东于2011年一季度退出了。
中国建设银行-华夏优势增长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中国银行-银华领先策略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诺德价值优势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
随便一个名字说出来,都是响当当的,但是在海马汽车今年一季度的流通大股东名单中,他们却功成身退了。
如果根据平安证券最新的报告,功成身退者没准会后悔。
该报告称,汽车行业面临三季报披露之后新的一轮业绩下调,本轮业绩下调后,汽车股初步探明了基本面和估值的双重底部。换句话说,汽车股就要见底了。
正向突围
海马的形势似乎在宏源证券的预测之下:公司2010年的募集资金项目将投入到对海马商务汽车的技术改造和海马轿车的新产品研发上,由此将改善现有的盈利状况,加快新产品推出速度。
但是,海马身上仍有不容忽视的症结。
自从2006年海马汽车就走上了“自主之路”,也让海马深刻明白,从合资到自主不仅仅是换一个标那么简单,“供应商体系、经销商体系以及内部内控体系、营销理念等所有对市场的分析判断都要重新进行调整。”海马汽车销售公司销售部部长李伟胜这样解释道。
2010年,海马汽车实现销量超过20万辆,同比增长78%的前提下,它的底气更足了,更对于今年的销量夸下了海口:计划销量增长30%。而销量增长的基础正是以福美来三代和骑士作为两大核心产品走精品路线,坚持往中高端突破,不打价格战。同时在产品和网络方面,海马也十分清晰地进行了界定。
海马自身之外,中国汽车行业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小视。经过前两年的快速增长后,进入调整期,海马产品线从A级向下延伸到A0级,向上延伸至B级车车型,产品线日趋完善,但细分市场的竞争已经白热化。
一方面,原材料、基础材料价格波动,面临成本反弹压力;国家金融政策如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控制信贷规模等会影响汽车行业的发展;节能惠民政策等利好政策的取消……这一切,对于汽车行业发展无疑是莫大的打击。
李伟胜说出了海马汽车的接招策略:低质、低价死路一条,打价格战也是死路一条。
在过去,自主品牌夹缝生存,如今就连夹缝都没有了。按照李的思路,海马一定要往上冲,稳住产品区间,从而才能提升产品品质。
所以无论海马这几年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坚持不降价,不走低端,以技术路线和精品路线为方向,提塑海马品牌形象。
在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中,海马正向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