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业内人士担心的是,目前我国有能力生产新能源客车的企业超过26家,但各地方采购新能源客车时择地不择优,造成了严重的区域壁垒,破坏了中国整体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长期投资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投资机构,英国欧瑞基金投资总监葛原告诉记者:“从投资来看,中国本应是一个很完整的大市场。但目前国内采取25个城市示范运营模式,地方政府参与补贴,这恰恰把市场割裂开了,分成一块一块小市场,产生了严重的区域壁垒。”
标准不统一让行业发展受限
刘延爽告诉记者:“标准未统一是制约电动客车发展的原因。”2011年12月22日,纠结三年之久的电动汽车充电标准终于出台。标准出台后,已售出的100台沂星电动客车因与标准接口不合被迫召回整改,每辆车花费3000元左右,总花费超过30万元。
刘延爽表示:“好在是充电车,如果是换电车,这种召回整改的费用就更大了。”据了解,我国电动车充电接口标准虽统一,但换电标准却仍未出台。不仅不同电网运营商之间的换电箱标准未统一,连国家电网内部不同的换电站所采用的换电箱也未统一。刘延爽无奈的表示:“未来标准出台后,如果沂星的电动客车换电箱与标准不同,每辆车需花费七万到八万元进行整改。”如此算来,换电标准滞后导致的浪费更是惊人。
事实上,刘延爽的心态恰恰是很多车企管理者的心态,由于标准不统一,企业生产的电动车一旦出厂,将来要适应标准整改的费用就不菲,因此很多企业都是边看边做,边做边看。
李中东认为:“换电模式的电池箱标准,如果达不到一定程度标准就没办法出台。因为没有一个让多方满意的标准,发改委才强行推出这个标准。政府希望企业间竞争,谁在市场胜出,谁的标准就可以上升为标准。但现行的地方保护又不能实现真正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每个企业都只局限于自己本地区的那点市场。但是没有胜出者,国家标准也就难以台。”
显然,标准缺失与地方保护的相互作用,正在让新能源发展遭遇瓶颈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