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措1
新城交通规划提前研编
建议
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建议,市人大和政府必须尽快研究制定建设增量控制目录和控制办法,明确具体控制内容和增量审批机制,鼓励中心城医院、学校将其增量放至新城。
市交通委主任刘小明表示,要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严格控制中心城建设总量增量,加快新城建设。加快教育、行政、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城配置,鼓励就近就业,从源头上减少交通出行需求。提前研究编制新城交通发展规划,从建设、营运、管理等各个环节为交通发展预留条件,并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安排建设时序,疏解中心城功能。并统筹解决公交场站建设、交通运输服务、旅游和节假日交通、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重点问题。
>>专家观点
交通规划须考虑就业出行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郑实表示,去年年底出台的“治堵新政”中,建、管、限的具体措施较多,但城市规划方面提得较少。
郑实认为,目前中心城功能过于集中,国家部委、市机关、大公司、好医院、好学校在城区聚集,这是造成拥堵的一大原因。此次报告中提出“严格控制中心城建设总量增量,疏解中心城功能”,从城市规划角度治堵值得称赞。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疏解应是功能的分解而非简单“搬家”。举例说,如果将北京儿童医院搬到郊区,在为中心城“减压”的同时,却将交通压力“转嫁”到郊区。因此,并非市中心的公共服务资源都要外迁,使其多元化才是出路,加快建设周边新城的教育、医疗卫生设施,提高其专业化水平,才能真正减少出行需求。
郑实提出,编制城市规划,交通向来是考虑因素之一,但考虑是否科学系统、具有远见要打个问号。例如,编制新城规划时,路网布局、路宽都考虑到了,但交通规划对出行人群选择何种交通工具的引导作用等深层次问题考虑甚少。实际上,新城交通发展规划并非简单地设计停车场、公交场站等,还需要考虑住户群体的特征、居住与就业的关系等问题,因为这将直接影响交通出行。例如,居住地和工作地分离的特征,就会造成早晚高峰的“潮汐客流”,加剧城市拥堵。在今后的新城交通发展规划中,提前研究并预留条件,才是缓解拥堵的根本之策。(记者邓杭)
■举措2
八成新地铁建在中心城
问题
市人大城建环保委指出,到2015年中心城轨道交通线网密度仅为0.63公里/平方公里,仅为东京大都市圈中心区1.12公里/平方公里的一半。而北京二环内线网密度为0.71公里/平方公里,与东京可比区域2.11公里/平方公里的密度相差更大。
刘小明表示,本市将编制完成中心城轨道交通线网加密规划,将80%的轨道交通新线集中在中心城。本市将提前做好车辆增购工作,确保中心城新开通骨干线路实现2-2.5分钟发车间隔;进一步缩短4号线、5号线、10号线一期、机场线等既有线路发车间隔,降低满载率,完成1号线114辆电动客车加装空调等更新改造。此外,本市将建成西直门换乘通道,努力推进地铁出入口与周边大型公共建筑的“零距离”连接。
■举措3
二三环路进出口将优化
问题
市人大城建环保委指出,由于道路微循环不畅,次干路和支路无法很好地分担交通压力,影响了交通路网的整体通行效率。
刘小明称,将加快道路微循环系统等项目建设,具体措施包括:
1.加快道路微循环系统等项目建设。推进中心城西直门南小街、手帕口南街、革新南路、中关村一号桥等一批道路微循环建设项目。
2.加快疏堵项目实施,重点推进国贸桥等重点地区和二、三环路进出口等重要节点的区域和路段交通优化。
3.继续组织开展核心区胡同单向交通。
4.年内建成阜石路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路,继续开通袖珍公交和社区通勤快车,完成40处公交港湾改造。
本市拟修订停车位配建标准
昨天,市交通委主任刘小明在报告中表示,停车价格调整3个月来,路内、路外停车场的每个车位平均停放车辆分别降低了12%和19%,市民出行方式发生积极变化,监测路段小客车进入中心城流量下降了12%。
数据同时还表明,本市市区停车位保有量、停车位配建标准均需大幅提升。作为应对措施,本市将修订停车位配建标准,并制定停车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