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004年开始实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就要修订了,惩罚力度或将加强,还有可能最终升格为国家行政法规或法律。这对中国的消费市场和公务车市场无疑都是重大喜讯,在对国内外汽车产品质量风险进行更加严厉约束的情况下,汽车质量有了更高层面的保障。
进入2010年,汽车召回潮席卷全球、频繁涌现,国内车企召回事件也趋于频繁,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汽车质量及汽车召回的更多关注。
汽车召回使厂商面临考验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1~5月,国内共实施汽车召回33起,召回车辆已超过58万辆。召回规模少则数千辆,多则数百万辆,面对全球汽车召回风潮,当中国消费者遭遇用车风险时,是否有完善的法律来“第一时间”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国家质检总局近日通告,为了规范和加强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预防和消除汽车产品因存在缺陷而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害,维护公共安全、公众利益和社会经济秩序,质检总局以2004年会同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为基础,起草了《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目前,质检总局已将条例征求意见稿在网上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据统计,2009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已达7619万辆,当年共召回汽车135万辆,相当于每100辆车中不足2辆被召回,而美国每100辆汽车中约10辆被召回。2009年中国汽车召回共涉及33个企业,除丰田、长安福特马自达等品牌汽车多次召回外,吉利、华晨金杯、雷诺卡车3个汽车制造商实现了召回“零”突破。自主品牌吉利迈出了召回第一步。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一旦顺利升级为管理条例,意味着汽车召回管理的监管范围、监管力度、威慑力、罚则上限等全面升级。
召回处罚力度全面升级
已递交的“新规”送审稿提出:“生产者违反规定,构成产品质量法律法规规定的违法行为,逾期仍未改正的,可处以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生产企业拒不承担责任,将受到货值金额三倍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许可证证照、撤销认证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一意见将处罚金额升级为原来标准的数十倍。
正在酝酿的《召回条例》可以说是给汽车厂家快速发展开出的一味苦口良药。征求意见稿还要求对确认缺陷的汽车,生产商要立即停售,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有10天的“缓冲期”。
总结本次征求意见,有三大亮点。亮点一:确认缺陷停止进口。生产商确认汽车存在缺陷或收到主管部门的召回通知后,应立即停止生产、销售、进口存在缺陷的产品,通知销售者停售,告知用户产品的缺陷、风险、安全使用建议和预防措施,必要时应告知用户停用。亮点二:罚款额度大幅提高,对于故意隐瞒、虚报或者以不当方式处理汽车存在缺陷的,未构成违法的将处以货值金额的2%以上50%以下的罚款。亮点三:必要时可查扣缺陷车,监管部门有权进入生产者、进口商或者境外生产者在境内的代理商、销售者、修理者、租赁者等相关经营者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调查;必要时,查封、扣押可能存在缺陷的汽车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