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1年,对于中国车市来讲,套用股市里的术语——“盘整”可能较为贴切。全年汽车市场实现累计销量1850.51万辆,实现同比增长2.45%,其中狭义乘用车实现累计销量1231.78万辆,实现同比增长8.7%,较去年同期,增速已经出现较大幅回落。回顾2011年车市,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增幅虽小 但市场规模巨大
全年1850万辆的销量,让中国汽车市场再次稳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虽然今年出现增速大幅回落,但市场规模的绝对巨大,又怎敢让任何一个汽车企业轻视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于是乎,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汽车市场上,在中国的路面上,以前只能在电视里看到,在梦里向往的各类品牌和各款名车型都真实的呈现在中国人的眼前。而这样一种中国汽车市场的品牌大集合与大竞争,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能让我们中国的消费者能以更低的价格来买到更好的汽车产品。
第二、政策对车市的影响明显
政策对中国汽车市场到底影响有多大,从2005年-2011年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销量走势就可看得一清二楚。在没有优惠政策刺激下的2005年到2008年,中国汽车行业的月度销量在一年当中呈现出的是“前高后低”的走势,而且整体处于低位运行;而在购置税优惠、汽车下乡及以旧换新等优惠政策刺激下的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的月度销量在一年当中整体呈现出的则是“前低后高”的一路攀升走势;2010年,在上述各类优惠政策的刺激力度减小,但年中节能车补贴政策出台的情况下,中国汽车行业的月度销量在一年当中整体呈现出的则是“V”型走势;而到了2011年,随着各类优惠政策的退出以及以北京限购为代表的抑制政策的出台的影响下,中国汽车行业的销量月度走势虽然仍呈现出了整体“V”型走势,但较2010年相比,增速仅2.45%,增幅已不明显。
2005年-2011年中国汽车行业销量走势
第三、自主与合资的抗风险能力存在明显差异
在优惠政策取消,抑制政策出台下的2011年中国汽车市场是波动的,而不同国别品牌在这场市场波动中的抗风险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异。特别是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差异相当明显。2011年,整体狭义乘用车市场的增速为8.7%,而分国别来看,如果不是由于大地震所带来的产能抑制对日系车的影响,则自主品牌仅以4.0%的增速在增速低于整体狭义乘用车市场的这一“阵营”当中,将显得形单影只。自主品牌的抗风险能力的相对较低,体现的是自主品牌综合实力与合资品牌仍存在较大的的差距。无论是在产品研发,还是在生产制造,亦或是在营销服务等各个领域,自主品牌要赶上合资品牌的步伐都意味着还要付出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