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嘉林:我观察中国所有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对如何提高核心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重视。因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实际上是在合资企业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的,很多高层领导都是从合资企业得到锻炼,这使得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可以很快发展起来,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但是,合资企业产品图纸是国外来的,得到产品图纸以后怎么把车造出来,怎么卖掉,已经非常有经验了。他们所缺的是哪一块?他们缺的是产品设计。合资企业的设计不是在中国做,所以在合资企业工作的人也没有这个经验,他们更不了解在产品设计
整个流程都是非常严格并有时间限制的,没有时间搞产品核心技术的研发。
所以,他必须在更上游有一个产品核心技术研发的环节,中国汽车产业更没有这个经验,由于中国汽车市场过去十年太好了,实际上这些汽车企业都认为我依靠模仿,依靠逆向工程,或者依靠国外咨询公司帮助我设计一个发动,我可以造出来,卖掉,这很好了。没有哪一个汽车企业真正关心汽车核心技术研发,这是不管你承认不承认的一个现实。
以低成本实现高技术
主持人:自主品牌一直以来都给人以低质低价的印象,那么自主品牌技术提升的出路到底在何方?
赵福全:从技术路径来看,我觉得条条大路通罗马,最终的目的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汽车产品在市场上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为企业获得效益,短期是赚钱,长期是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谈技术是方方面面的,比如企业要在节油方面有竞争力,但是节油不是简简单单的发动机或变速箱的事,还可以在轮胎、轻量化等方面来做,对于选择什么技术路线,企业还是要提高自己的质量和竞争力。
对于自主品牌,大家都有误区,往往一谈到低成本就认为没有技术,实际上用很低成本满足所有法规,甚至让自己的产品跟竞争对手有一比高低的能力,这本身对技术的挑战更大。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个人认为产品的技术含量是任何一个企业永恒的竞争力。尤其随着未来竞争越来越激烈,第一,国家的法规会越来越严格,比如说今年下半年可能北京就要导入欧五,北京导入之后,广州、上海这些城市也会跟随,包括未来第三阶段的油耗,新的节能惠民工程油耗比第三阶段油耗低8%,这些必须减少排量;但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越来越成熟,对车的要求,也不仅仅是一个代步工具,要有驾驶的愉悦。
也就是说政策法规要求节油,小排量,而消费者需要大的动力,有驾驭车的感觉,加上竞争对手,特别是国际大牌企业带来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为了赢得消费者的认可,我们必须具有有竞争力的技术。
詹樟松:长安从做自主研发以来,无论是发动机或者整车,明显可以看到纵向对比,今年长安汽车会陆续向市场推出八款新车,这个数量我觉得在国际上都是非常巨大的。从产品数量,包括纵向时间对比来看,我们每一次推出的产品,包括它的外观、造型、品质、性能,都越来越进步,这就是自主创新厚积薄发的一个结果。
长安制定的2020年愿景中,对于技术规划这一块是相当明确的,我们有中长期的一系列技术规划。当然,很多合资企业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甚至是基础研究方面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