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在北汽集团和戴姆勒集团两位掌门人徐和谊和蔡澈在德国签订关于北京奔驰20亿欧元(约合200亿元人民币)投资框架协议一周之后,北京奔驰发动机工厂,也是奔驰在德国本土之外投资的第一个发动机工厂在北京奠基。
与奥迪、宝马相比,一向在国产化方面处于劣势的奔驰,这次国产化方面投入了空前的力度。
对此,身为北京奔驰董事长的徐和谊很有感慨。
“四、五年来一直在谈,这次终于戴姆勒把产品和技术拿来了,难度可想而知,意义也很重大,整个戴姆勒的战略逐渐的向中国转移,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加大在中国所生产的产品线,不仅是整车制造,而是从研发到重要的零部件生产,以及整车制造的产业链。”
就在北京奔驰发动机工厂奠基的同时,北汽集团分板块上市的计划已经箭在弦上。
发动机领衔成本控制
发动机工厂的奠基同时,包括研发中心建设的启动、GLK国产项目,以及奔驰紧凑型车国产三个项目也同时启动。徐和谊强调,2015年之前,每年都会有一辆奔驰车国产。
“更准确的说,北汽和奔驰的投资额度不止200亿元人民币,应该接近或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徐和谊告诉记者,目前的四个项目已经正式的获得了北京市发改委的批准,后面的项目还在谈。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奔驰在中国第一个发动机工厂,这次奔驰125年以来,首次把发动机从本土拿到海外生产,并且拿出来的发动机是现在开发最先进的发动机,并非成熟老产品。
发动机国产对于北京奔驰国产化率以及成本控制的贡献不言而喻。“对北京奔驰来讲,发动机国产化意味着它不仅仅是一个整车生产企业,也是一个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企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引进来以后第二个,我们会在成本控制上下功夫,在奔驰全球采购的基础上我们再进行国产化,我们已经有了发动机整个成本控制的方案。”北京奔驰高级执行副总裁蔡速平告诉记者。
按照规划,北奔未来的产品分为四大类别,第一是前驱车型,第二类是后驱车型,第三类是越野车,第四类是新能源车。
到目前为止,戴姆勒的奔驰产品全是后驱,而为了适应节能和小型化的趋势,从2011年开始陆续向市场推紧凑型前驱的轿车,此举标志着戴姆勒产品战略的转型。
“把前驱的紧凑级轿车拿到中国来开发,并且北京奔驰要推出的前驱的紧凑型车和戴姆勒德国本土是同步的,这个意义很大。”徐和谊表示。
目前,这些车型还在奔驰总部研发中心里进行测试,型号和名称还没有确定,只是确定了前驱车项目的代号“MFA”,同时,代号为“MRA”北京奔驰的后驱车也要丰富产品线,也在开发,成为“MRA”。
除此之外,北奔也将涉及新能源汽车。“我们和戴姆勒与比亚迪的合作性质不一样,概念不一样,不好评判,北奔的新能源车计划是在2014年上,也可能提前。总之,2015年之前新能源车必定能在北京奔驰批量生产。”徐和谊表示。
目前,北京奔驰是10万的产能,按照徐和谊的计划,今后北奔将以每年10万辆的增长速度提升,并于2015年达到50万产能。
北奔将成利润中坚
“我个人预计,北京奔驰2011年盈利水平会在2010年的基础上,有50%的提高。”徐和谊表示,在2010年的基础上,整个北京奔驰走上了一个正规的、合理的发展路径上。言外之意,随着一系列布局的完成,北京奔驰在北汽集团中的战略将随着利润的提升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实际上,在大北汽战略升级的同时,由于北汽自主乘用车还在“大量输血”阶段,北汽集团乘用车方面,北京现代和北京奔驰依然是两大利润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