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报11月5日报道 在中国汽车年产量迈上千万辆台阶的这个秋天,大洋彼岸,两个中国人也各自宣布在美国建起一家新公司,生产新能源汽车。由于过往的恩怨,仰融和王晓麟都不情愿把自己的名字和对方相提并论,但这两家新公司既是接踵而来,发展路径又多有相似之处,因此,将他们的项目进行对比,可能会使我们对整个事件的进程了解得更清晰。
■ 项目进展:宏图伟业 VS 小步快走仰融的造车计划可以用“鸿篇巨制”来形容。他的HK混合动力公司(下称HK)宣称将在美国投资100亿美元,建3个汽车基地,未来年产300万辆汽车。同时,还会在中国投资超过600亿元,建立另外3个汽车生产基地。到2013年,6个基地产能达到180万辆。
相比之下,王晓麟的GTA混合动力汽车公司(下称GTA)规模则要小得多。GTA只有美国密西西比州一个生产基地,前3年投资10亿美元,生产15万辆汽车。第二阶段再投入10亿美元,增产至25万辆。
HK的全球规划可能会带来相当大的规模优势,但GTA已经“小步快走”到了前面。HK目前只是获得了阿拉巴马州鲍德温郡当局出具的对项目表示支持的意向书,但暂时还没有获得土地购买权;而GTA已经拥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密西西比州图尼卡郡的土地购买权。当仰融在阿拉巴马宣布他的造车计划两周后,GTA在密西西比的工程已经正式破土动工。
点评:这是一场刚刚起步的竞赛,现阶段谁走在前面其实都不值得骄傲,因为这是一场耐力赛。
■ 背景与资源:中国名人VS美国名人仰融的造车计划在国内一经预告,就迎来了一片“镁光灯”。虽然已经出国七年,其在国内的知名度依然不减,这是HK在国内建立生产基地的基础资源之一。同时,仰融在国内的“旧部”也成为其再度出山的重要人脉资源。
仰融的个人背景为HK在国内的运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样,GTA董事长泰瑞?马可利夫(Terry McAuliffe)的背景和资源可能也会为GTA在美国的顺利发展写下背书。马可利夫是美国政坛赫赫有名的人物,曾担任美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前主席、克林顿以及希拉里总统竞选委员会主席,同时还是美国凯雷能源投资基金主要股东,通过动用凯雷能源投资基金旗下的“石屋”投资公司,他成为GTA的董事长和主要股东之一。由于马可利夫过去15年来一直致力于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他在美国社会拥有的投资与技术上的资源可能会使GTA在日后的发展中获得不少助力。
点评:当年带领金杯汽车到纽约上市,中国汽车业第一次进入世界资本市场,使仰融在中国汽车史上留下特殊的痕迹。但以目前中国汽车产业政策中严格的准入制度,加之仰融的特殊身份,其在中国的项目要想顺利通过审批,获得准生资格,并非易事。
■ 融资情况:以EB-5为主VS多管齐下这两家汽车公司创立之初的金融模型中,都把收集海外投资移民的资金作为自己快捷低廉的融资渠道,也都为此投资了自己的海外移民中心。按规定,合格的外国投资者,通过在这样的海外投资中心投资50万美元,就有机会成为美国合法永久居民。
9月29日,仰融通过旗下的上市公司远东金源公布了其融资计划,宣布将为移民融资项目设立一家公司,以私人配售形式筹资78.6亿美元。最低认购额为50万美元,这50万美元有望在五年后转换成价值65万美元的远东金源股份。在10月12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仰融说,“HK已经获得了15724个投资人指标,到2012年之前用完。”
王晓麟则表示,EB-5只是他庞大融资计划中相当小的一部分。据他介绍,GTA的融资来源主要是战略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我们通过这两种方式已经融到数亿美元,其中两亿多美元已用于购买技术和设备。”王晓麟告诉记者,目前GTA通过EB-5所融到的资金不过几百万美元,但同时他也承认,EB-5计划对他的多渠道融资具有巨大的杠杆作用,不可或缺。“EB-5融得的资金可以使我在和战略投资者以及机构投资者的博弈中占据有利地位,用更低的股份换到更多的融资。”GTA准备未来三年发展1000名投资移民名额,今年的目标是用完100个移民指标。
点评:EB-5投资项目其实是一笔风险投资。记者从投资移民专家处了解到,EB-5投资移民计划在美国实施以来,每年都会有大部分指标被浪费,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合适的项目能满足该计划的投资要求,二是项目的风险不被投资人接受。
■ 造车:久闻其声,未见其人GTA的造车计划中,技术研发主要依靠外包,而GTA前期的思路是整合欧洲的先进技术和中国廉价供应商体系,二期工程开展的时候将发展自己的研发力量。
仰融的《正道汽车项目计划书》提出了到2030年的明确技术路径:2012~2016年,采用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具有共轨式燃料供给系统的缸内直喷、增压、中冷的第三代压缩天然气发动机,通过增添DVVT技术、可变压缩比(VCR)技术、两级废气涡轮增压技术,使高级轿车的发动机升功率达到134kW/L。2017~2020年,将第三代CNG发动机效率提高30%。第三阶段为2021~2030年,采用新一代以纳米发动机为动力的无蓄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点评:由于技术都未到实施阶段,我们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