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包袱
打造多条跨行业全产业链,让比亚迪飞速膨胀的同时,背上沉重资金包袱。 “从去年到现在,比亚迪在传统能源汽车和其看家的3C代工业务方面,利润都在大幅下滑。比亚迪在其他新领域的投资,可以说几乎全部处于亏损状态,而且投入成本惊人。”
6月14日,一位原比亚迪汽车中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比亚迪新业务扩展过快,资金链捉襟见肘处于常态。”
根据比亚迪最新财报和《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招股说明书》(下称“招股书”)披露,近3年来(2008年??2010年)比亚迪已投和预投资项目总额远超过210亿元人民币。而2008年、2009年及2010年三个财年,比亚迪整个集团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只分别为10.21亿元、37.94亿元和25.23亿元。
记者对比分析其近3年财报发现,比亚迪运营总支出基本稳定在收入的80%。如此大规模投资,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其自身盈利能力所能支持的范畴,让比亚迪无法实现以盈利滚动投入再发展的理性扩张模式。除了尽可能争取企业专项财政补贴,H股市场融资和向银行拆借成了比亚迪支撑上述大额投资的主要金源。
比亚迪的招股书披露:3年来,各级政府对比亚迪专项财政补贴约为11.03亿元人民币。公司从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银行(601939)、交通银行(601328)、招商银行(600036)、中国银行(601988)、中国农业银行(601288)等数家银行寻求的多种类借贷(短、中、长期)总额约为128.45亿元。
招股书披露,截至2010年12月31日,比亚迪总资产5296340.1万元,总负债3181232.5万元,资产负债率60.06%(较2009年同期上升7.1%)。在这些负债中,长期借款为30.49亿元,短期借款高达97.96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12.07亿元。
资金的紧张,部分源于比亚迪的盈利水平下降。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延伸,比亚迪的镍电池、锂电池等二次充电电池业务受国际市场需求而变动明显。2010年财报显示,比亚迪二次充电电池业务收入从2009年的40.8亿元下滑到了2010年的25.2亿元,降幅近四成。
而最让比亚迪引以为豪同时也是其寄托未来巨额盈利梦想的西藏日喀则扎布耶锂矿项目,在前期投入了4.3亿人民币购买资金和数目不详的研发成本之后,2010年扣除日常经营性支出,净亏也高达1.32亿元人民币。
被比亚迪认为是厚积薄发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同样遭遇“阵痛”。
比亚迪推出的F3DM电动汽车,于招股书报告期内只销售了365辆,实现销售收入0.29亿元;纯电动车E6于报告期内共销售53辆,实现销售收入0.13亿元。由于新能源项目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导致其汽车利润从2009年的35亿元下滑至2010年的17.4亿元,下滑幅度近50%。